親愛的爸爸:
又,認識了幾個新朋友。他們都是和我們一樣的情況:香港人、全家移居、為了讓孩子讀文法學校。當然不少得多才多藝、文(語文)武(運動)雙全。
這個小提琴八級,那個鋼琴演奏級;那邊廂是籃球隊長,這邊廂是數學天才。左邊是羽毛球高手,右邊會很多英文的詞彙。就像萬花筒一樣,多姿多采,多樣奪目。
你每認識一個,就對我說:「你看別人多厲害!你看你自己不努力……」爸爸,你有想過我的感受嗎?你知道人家是怎樣捱過來才有這樣的成績嗎?
人家的媽媽不上班,天天在家裡看小孩子。孩子們天天日夜被媽媽「哦」、訓話,能不練習、不努力做好嗎?媽媽一直以來的信念就是要我們快快樂樂的過日,做一個真正的小孩子,不要為生活而憂愁,不要像瘋了似的狂補習,天天愉快學習。
人家讀的幼稚園是屬於非常典型的香港幼稚園-很早就要默書和測驗,上小學的時候自然沒有問題。媽媽卻讓我和弟弟讀兩家強調「愉快學習」的幼稚園,我倆出來就和別人不同。弟弟喜歡到處觀察、仔細看地圖的興趣,成為咱們出外旅行的好幫手;又喜歡主動幫忙,這是香港孩子缺少的主動性,也有它的可取之處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、長處與短處。人家多才多藝,咱們家呢?我們一家不是適應能力很強麼?
弟弟以前就讀中文小學,現在環境一轉,轉成全英語的環境,他竟然能在兩個月裡完全適應,連你也覺得驚訝。他還在幾天內交到幾個好朋友呢!
媽媽做了不少的資料蒐集才離港,抵步後她比誰都主動出擊,很快就完全了不同類型的手續,比同期的朋友都快。她還知道很多本地人也未必知道的消息,從而可以繼續了解更多。
我不算特別厲害,只是唯一值得我驕傲的就是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來認真學習North West口音。在沒有任何人的幫助下,我掌握了曼城的North West口音,並且留意到曼城的口音比較強調"u"音和"a"音。雖然說不上非常地道,但也接近本地人的口音。我也戒掉了非常美式的翹舌"r"音,所以聽起來不再像美國口音。和一些新BBC朋友聊天,我不說,誰也不知道、也不認為我是香港來的孩子。
如果以這幾項來比較,我們家顯然是比其他家庭優勝了,因為恕我直言,其他家庭似乎還是說著美國口音、孩子的適應能力亦比較慢。
「天生我才必有用」,以前的我不相信這句話,覺得自己是廢物,更是一無是處。現在我找到自己的興趣,而且還知道自己的能力遠超乎自己的想像。拿自己和別人比較,就…